新闻快递
我校成功举办“全球化时代的学习革命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主题讲座
9月26日上午,学校特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教授带来“全球化时代的学习革命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讲座。2018年新教师教学研习营学员、部分一线教师、基层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发展中心共计70余人参加,讲座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耿海萍老师主持。
讲座现场
史静寰老师首先从生活层面和公共政策层面梳理了教育的定义,引出教育与时代息息相关,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更加注重发展人的社会性能力。接着,史老师回顾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强调“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也从规模扩张转入建设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建设“双一流”大学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界已取得共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核心。
随后,史老师介绍了她带领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团队开发的适合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四类调查问卷和针对学校、针对院系、针对师生的学情调查三层指标体系,分享了部分研究成果。例如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五方面对比中国985院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美高校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方面。史老师进一步说明提高学业挑战度不等于提高学业难度,而是提高对学生的学业期待。生师互动环节差异主要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口头、书面)不够、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讨论与指导、以及因为文化差异生师之间较少沟通作业和分数。对本科生学习态度行为与生师互动水平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证明:生师互动水平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高。
清华大学加强生师互动的举措值得借鉴。一是推出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雨课堂”软件,覆盖师生1.9万人,加强课前、课上和课后的生师互动,及时获取学生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二是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公开设立交流时间,学生可在此时间到约定地点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建立有温度的校园文化;第三,关注占学生总数相当比例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针对他们主动性学习不足和人际互动表现欠缺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对这些措施给与了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最后,史老师总结道,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体现。没有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没有大学的教育质量,也没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改革大学的教学过程开始,从改善课堂中的教与学做起。大学要做有高度、有深度和有温度的教育。
史静寰教授在讲座中
本次讲座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引发每一位老师深入思考如何应对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习营的下一次课程为10月11日由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张婷婷主讲的“成果导向理念下课程大纲和教案的设计”。欢迎全校教师积极参加!